网络挑战传统商业霸权



    罗卢夫斯(Rolufs)一家算是幸运的。他们在飓风卡特里娜(Katrina)摧毁新奥尔良(New Orleans)之前逃离了这个城市。但是,他们的许多朋友和邻居却不知道他们一家人后来怎么样了。罗卢夫斯家族在新奥尔良生活的足迹可以上溯到几代人之前。

    因此,作为电脑专家的马特罗卢夫斯(Matt Rolufs)像许多其他幸存者和成功撤离的人一样,做了这样一件事:在几乎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网站上发布公告,帮助遇难者及其家属共享信息、彼此寻找。

    罗卢夫斯先生使用的网站之一为卡特里娜信息图(Katrina information map)”,由两位德克萨斯州的软件程序员利用Google Maps技术创办。他们建立了一个图表式布告栏,提供有关人们所处位置、房屋和邻里状况的信息。

    “9.11之后,我们看见很多人在砖墙上张贴布告。这次,大家几乎同时冲上前去创建自己的网站。罗卢夫斯先生说。

    “卡特里娜信息图,和许多其他布告栏、灾难地区图及人员定位网站一样,都是这种创造力最新最鲜明的例子。它将互联网迅速变为一种具有空前影响力的协作力量。

    通过强大的计算能力和高速的网络连接,全球数亿网络用户都在撰写网络日志、参与发布市民新闻、开发协作性参考材料、参与社会传播、混录并分享音乐文件,或者建立紧急布告栏。

    这种协作创新正开始化解内容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区别——我们他们之间的差别。这种新的内容正挑战着传统商业的霸权,也满足了基本上来自国家的需求,如卡特里娜布告栏所起的作用。

    要想一探协作性媒体的潜力,看看韩国的新闻网站OhmyNews吧。该网站被认为是韩国最有影响力的传播媒体之一,据估计每天都会有大约二百万读者访问。这个网站曾因为协助改革派总统卢武铉(Roh Moo-hyun)当选而广受赞誉,并吸引了诸多政府官员、企业领袖和主流媒体的注意力。

    OhmyNews是五年前韩国一名资深记者创办的,目前拥有注册市民记者”2.6万,只要提交的材料得到专业编辑的审核,他们就可以在该网站发布任何他们想发布的信息。虽然这些市民记者所获报酬很少,但他们必须提供真实身份,并为所写的内容负全部责任。

    传统媒体也正做出回应。今年6月,《洛杉矶时报》(Los Angeles Times)创立了一个名为“wikitorial”的网站,邀请读者在网上改写社论。其创办目的是为共同寻求真理,不断发展读者间的协作关系

    该尝试很快就中断了,其原因是读者开始在网上张贴色情内容,但其它尝试还在继续进行。举一个例子,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(CNN)鼓励该国非职业电视录像制作人在有线网络网站上发布作品。

    “不到1年前博客(bloggers)还被认为是正规媒体的天敌。现在媒体拼命向他们约稿。许多主流出版商都视媒体为展示业余爱好者作品的地方,皮尤网络与美国生活项目(Pew Internet and American Life Project)的负责人李雷恩( Lee Rainee)表示。

    参考书出版商也给予了同样的关注。免费网上百科全书维基百科”(Wikipedia)由全球志愿者共同编写,收录150万词条,拥有200种语言的版本,其月访客流量为500万次。

    然而如何让人相信网上协作的内容可信呢?在共创网络传媒大爆炸的时代,这是博客、非职业记者、传统媒体销售商和读者必须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。

    迄今为止,涌向因特网的人们似乎都提防着不准确的信息。但出现重大损失的可能性太大,因此人们没有机会去冒险。网络专家认为,用户参与内容的增加会不可避免地形成大量机制,以此来评估作者的信誉。其中许多采取eBay的方式,eBay允许用户对与其做过交易的人进行评价。

    集体创造力(collaborative creativity)提出了其他令人困惑的问题。谁拥有网上资源?如何运用和分配这些资源呢?当债务成为问题时,谁能为此负责?

    唱片行业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经验最多。它们花费数年与大量网络音乐盗版者奋力作战,这些盗版者利用对等网络计算(peer-to-peer)技术将音乐文件进行非法交换。

    最近的法庭案例反对鼓励文件共享的网络服务,但判例法远没有做出结论。这些问题肯定会变得更加复杂。

    另一种担忧是潜在的社会割据”(social balkanisation)现象。它是指这样一个事实,科技允许人们生活在一个由自己创造的信息泡沫(information bubble)中,泡沫把人们与其不想看到的新闻、广告或其他资料隔离开来。

    一些专家多年来对这种情形很警醒。芝加哥大学法学院(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School)教授凯斯桑斯坦(Cass Sunstein),4年前的一篇述评中写道,科技正赋予人们创建一份自我日报“Daily Me”)的能力,这份报纸容纳了他们想看到的论题和观点,同时排除他们认为乏味和恼人的内容。

    “如果人们选择生活在自己设计的回音室中,那民主将遭到破坏。他写道。

    但是主管皮尤项目的雷恩先生说,在目前并没有割据出现的迹象。目前的迹象表明在因特网上的集体创造力(collaborative creativity)是大众拥有的强大均衡器,同时对于我们(这些网站建立者)他们”(用户)也都提出了法律、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严峻挑战。双方都必须解决这些问题,因为如果罗卢夫斯的故事给了我们些启示的话,那么这种现象就只能不断蔓延。

北大青鸟网上报名
北大青鸟招生简章